胃幽門螺旋桿菌的認識
東元綜合醫院 腸胃內科 蔡忠誌醫師

  吳先生在這半年來一直身受胃疾所苦,常是空腹或是半夜時覺得胸骨正下緣有悶痛感,合併有冒胃酸,打嗝,上腹脹等症狀;後至腸胃科門診就醫,經胃鏡檢查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及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接受三個月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及一星期胃幽門螺旋桿菌三合一治療後,症狀已經完全改善;再至門診追蹤顯示胃幽門螺旋桿菌已經完全清除。

  胃幽門螺旋桿菌是在一九八三年由澳洲的馬歇爾醫師師徒發現,這個細菌喜好生存在胃黏膜上,它引起的疾病主要是在胃及十二指腸,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當其他部位的黏膜有「胃黏膜上皮化生」的情況時,這個細菌就可以在它上面生長。譬如當十二指腸部位的黏膜因某種原因造成損壞,而黏膜上皮細胞自動修補時,產生出來的不是原來十二指腸黏膜上皮細胞,而是含有胃黏膜上皮的細胞,這樣的話細菌就可以進駐其上而造成發炎的反應,進而形成十二指腸潰瘍。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胃部但與十二指腸潰瘍的關係那麼密切。 以下介紹胃幽門螺旋桿菌與各種胃腸疾病的關係:

(一)胃幽門螺旋桿菌與消化性潰瘍
  研究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在胃內都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當胃幽門螺旋桿菌被消除之後,十二指腸潰瘍幾乎不會再發,所以目前的觀念是「要防止十二指腸潰瘍的再發,先要根除胃幽門螺旋桿菌」。然而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或胃潰瘍)的發生不完全與胃幽門螺旋桿菌有關,部分是由於服用非類固醇抗炎劑(NSAID),例如治療關節酸痛的止痛劑,或因為壓力(stress),例如頭部受傷、燒傷、重大手術、敗血症、休克、中風、器官衰竭等而引起,這些原因與胃幽門螺旋桿菌就沒有關係。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胃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將近百分之百,而胃潰瘍患者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約75%,因服用NSAID止痛劑引起的約25%,有的病人同時有胃幽門螺旋菌感染及服用NSAID止痛劑,這種人更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所以對於曾經有消化性潰瘍的病人需要服用止痛劑時,建議要先消除胃幽門螺旋桿菌,避免加重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二)胃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炎
  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胃炎。兩位醫師馬歇爾(發現細菌者)和莫瑞斯分別將培養出來的胃幽門螺旋桿菌口服,幾天以後發生急性胃炎,有腹痛、嘔吐等症狀,後者甚至轉變為慢性胃炎。一般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可以產生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而有時病人雖有細菌感染也可能無症狀表現。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主要在胃竇部有時可以整個胃部都發炎,胃炎嚴重的時候則建議給予殺菌的治療。

(三)胃幽門螺旋桿菌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症
  病人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適達一個月以上,其他相關檢查也無異常發現,在內視鏡診斷上並無潰瘍或發炎, 可稱之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病人的症狀有類似潰瘍,有類似蠕動障礙,有類似胃酸逆流,或多種症狀合起來。這種病人的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約50%。 有些研究報告認為將細菌消除後可以使消化不良的症狀獲得改善,但有些則認為雖然發炎會改善,但症狀無顯著改善,目前對於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病人是否需要殺菌仍不很確定。

(四)胃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
  從血清學的研究,胃癌病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比率相當高,不論是早期或進行癌。從流行病學的前瞻性研究,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病人,其胃癌發生的危險性增高至四倍,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將胃幽門螺旋桿菌歸類於第一群確定性的致癌因子。雖然如此,我們知道胃癌發生的因素不只是一種,還要有其他多種原因加上才會致胃癌,所以對於殺菌防癌的說法,目前仍未獲普遍支持。不過有一個研究發現,早期胃癌患者接受手術後,剩下的胃部假如仍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經六個月至四年間的觀察,剩下的胃部會發生胃癌的比率有9%,而已經沒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則沒有胃癌再發,所以目前的建議是,早期胃癌經胃切除者需要接受殺菌的治療以避免胃癌再發。

(五)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與治療
  目前胃幽門桿菌測試方法最常見是做胃鏡時取組織做胃幽門螺旋桿菌切片測試(CLO test), 碳13吹氣試驗及抽血做血清檢驗,一般準確度約90-95%;治療方面採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加上兩種抗生素進行一星期胃幽門螺旋桿菌三合一治療,殺菌成功率約90%,而且不易復發。

(六)結語:
  胃幽門螺旋桿菌與上述胃腸疾病的關係有的相當複雜,需要更進一步釐清,比較確定而需要殺菌治療的仍是以消化性潰瘍為主。

2010/05/01

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地址:30268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二路69號 電話:03-552-7000 信箱:service@ty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