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瘜肉及大腸癌
東元綜合醫院 腸胃內科 曾冠瑛主任

案例:

  黃先生,52歲,是一位公務員,去年底接受新竹縣衛生所之糞便篩檢後,被通知呈潛血陽性反應,經衛生所護士安排轉診到本院來做大腸鏡檢查,在他的橫結腸(距肛門口)50公分處發現1顆2公分瘜肉,於是立即接受內視鏡瘜肉切除術,其病理檢驗報告證實為大腸癌,隨後他接受了一系列檢查及外科手術切除後,診斷為第一期大腸癌,黃先生於二週後已恢復正常生活並回到工作崗位上。黃先生的另一位弟弟及二位妹妹亦隨後到本院接受大腸鏡篩檢,他們均發現有大腸瘜肉,所幸仍屬良性,經內視鏡瘜肉切除後,建議一年後追蹤大腸鏡即可。

前言:
  依據衛生署在99年公佈之十大癌症中,大腸癌高居第一位,每年均一萬個新診斷的大腸癌案例。絕大多數的「大腸癌」源生於大腸的「瘜肉」,在病理組織學的分類上,大腸瘜肉可分為「腺瘤型瘜肉」及「增生型瘜肉」兩大類,其中腺瘤型瘜肉較有可能衍生出大腸癌,且其發生機率和其瘜肉大小有關,一般小於0.5公分的腺瘤型瘜肉中含癌細胞之機率小於1%;但若大於2公分之腺瘤型瘜肉,其含癌細胞之機率則大於30%,應儘早切除。
  大腸腫瘤之危險因子:遺傳因素(最重要),若直系親屬有大腸瘜肉或大腸癌,則罹患瘜肉及大腸癌之機會亦較一般人高。其中,又有所謂「家族性腺瘤瘜肉症候群」患者,是一種顯性遺傳的疾病,患者會百分之百產生大腸癌,其子女有一半之機會遺傳此病,這類患者可能在二十歲前即已大量產生大腸數以千計之大腸瘜肉,而且可能在三十歲前即已罹大腸癌。

年齡:
  一般而言,年齡越大越易產生瘜肉及大腸癌,而大腸癌患者,90%病例之年齡趨近50歲。

飲食:
  喜歡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別是紅肉易罹大腸腫瘤,反之,吃大量蔬果罹大腸腫瘤之機會較低。

生活習慣:
  抽煙、喝酒、少運動、肥胖是大腸腫瘤之危險因子。

症狀:
  便血、糞便潛血、排便習慣改變,大便直徑變細、體重快速減輕,是大腸腫瘤之警示症狀,應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釐清病情並作早期診斷以利處理。

大腸癌之治療及預後:
  大腸癌之臨床上分作四期,第一及第二期係無侵犯到淋巴結之階段,經外科手術切除後,其五年存活率可達90%,而第三期之患者由於已侵犯淋巴結,需術後加作化學治療,而其五年存活率可由30~60%(無化療)提升至60~85%(有作化療)。即使是第四期患者,如侵犯肝臟、肺臟仍可因積極手術切除病灶及化學治療來改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結論:
  目前經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民國99年起全面推動國人50歲以上之糞便篩檢,即是針對大腸瘜肉及癌症之第一線檢查,預計將可早期發現大腸腫瘤並切除之,而達到預防大腸癌之目的。

2011/05/07

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地址:30268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二路69號 電話:03-552-7000 信箱:service@ty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