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瘜肉
東元綜合醫院 肝膽腸胃科 鄧堯州醫師 
  膽囊瘜肉是指膽囊內壁產生突起樣的病變。

  統計研究在接受超音波檢查的人大約5%被發現有膽囊瘜肉。其發生率與年齡、性別、體重、社經狀況、喝酒以及血脂濃度無關。與抽煙則有些相關。

  這些瘜肉大部分直徑都小於一公分,一般不會產生臨床症狀或表徵。都是接受超音波檢查時才發現。如果病灶較大且位置接近膽囊頸部就可能引起右上腹或心窩處隱隱作痛,且好發於飽餐之後。和膽囊結石引起的症狀相似。

  隨著影像診斷學的進步,腹部超音波掃描成為現今篩檢膽囊及膽道疾病的首選工具。對於瘜肉的直徑大小、數目、位置甚至外觀形狀都可清楚呈現,其診斷率高達95%。在超音波影像上,瘜肉會呈現等迴音或強迴音的小結節或乳頭狀突起物。但不會有膽結石所呈現的後下方音影區(acoustic shadow)。但對於小顆等迴音的膽結石、黏稠膽泥或剝落壞死的組織,就很難與瘜肉作鑑別。

  瘜肉在病理組織學上可能是膽固醇性瘜肉、發炎性瘜肉、黏膜增生、良性腫瘤性瘜肉(最常見是腺瘤)或是惡性病灶。其中膽固醇性瘜肉約佔五至六成最為常見,所謂的膽固醇性瘜肉起因於膽固醇代謝失調,其結晶沈積附著膽囊內壁,引起黏膜增生所致。此類患者10%合併有膽石症。常見為多發性,回音較亮,瘜肉形狀較規則,瘜肉與膽囊連接處不會太寬廣。

  極少數的膽囊瘜肉會成為膽囊癌,而早期的膽囊癌並不容易被診斷出來。其超音波影像常呈現表面不平滑、底部較寬大,常為單發性,並好發於膽囊頸部,直徑在1-2.5公分之間。其呈現高迴音或迴音不均勻的影像有時會難與膽結石做區別。

  依據美國外科學誌的報告,膽囊的良性腺瘤直徑大約在6.00 +/- 3.39 公釐,若是癌症為10.8 +/- 4.16公釐,97%的膽固醇瘜肉都小於一公分。因此大於一公分的瘜肉建議接受膽囊切除手術。至於小於一公分的瘜肉大部分不需治療,僅需每三至六個月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若兩三年後無變化,則可減少檢查次數。

  至於如何預防瘜肉的產生,目前仍無有效的方法。建議大家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型態: 三餐定時定量、多攝取低膽固醇食物,不熬夜、不酗酒、不吸菸、維持理想體重、勤於運動以及保持愉快的心理。

醫師簡介
學經歷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前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總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
台北馬偕內科住院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腸胃內科總醫師
台積電東元診所特約醫師
台積電研新診所特約醫師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會員
聯電力行診所特約醫師

專長
一般內科疾病、腹痛腹脹、便秘、腹瀉、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肝機能異常、消化不良、所有腸道疾病。

腸胃肝膽科 主治醫師
鄧堯州 醫師
醫師代號:0709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16/11/01

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地址:30268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二路69號 電話:03-552-7000 信箱:service@ty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