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氣管切開術
東元綜合醫院 胸腔內科 王伯堅醫師

  氣管切開術 (一般簡稱氣切),是加護病房最常見的手術之一。根據國外統計,使用呼吸器超過三天以上的病人,大約有10%最終需要接受氣切手術。 除了長期使用呼吸器以外,其他常見的氣切手術適應症包括: 病人意識不清、無法正常咳痰、任何原因造成的上呼吸道阻塞 (例如: 頭頸部腫瘤,或是臉部燒傷導致聲門水腫) 或是使用非侵襲性治療失敗的阻塞型呼吸中止症。

  病人使用呼吸器多久以後應該氣切,目前並無定論。一般的共識是,如果插管10-14天仍然無法脫離呼吸器,就應該考慮接受氣切手術。在歐美國家,對於預期短期內無法拔管的病人,有一個趨勢是提早氣切,在氣管內管使用2至10天內即建議手術,目的是避免喉部的傷害。

  在台灣一提到氣切,許多病人或家屬都抱持著反對的意見。反對的理由不外乎是不想增加病人痛苦,怕病人從此之後無法說話,或是不忍心在病人身上留下傷口,還有就是害怕病人有糖尿病傷口不容易癒合,或是害怕手術的風險等等。

和長期插管比較,使用氣切管的優點如下:

病人的舒適度提高:
氣管內管插管是將一根長二十幾公分的塑膠管,從口腔經過上顎、咽喉、聲帶插到氣管內,這種插管對於意識越清楚的病人,是越大的折磨。氣切管則是從脖子直接開一小洞進入氣管,避開了敏感的咽喉、聲帶等區域。

病人的安全較有保障:
長期使用呼吸器時,偶而會發生因病人躁動或咳嗽造成管路脫落。如果氣管內管脫落,需要醫生使用喉頭鏡挑起病人的舌根重新插管。如果是氣切管脫落,因為已經有一成型的?管存在,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可立即將氣切管推回原位。

改善口腔衛生:
氣管內管和口腔黏膜長期磨擦,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發炎、潰瘍,不易進行口腔護理。改用氣切管後,病人的口腔衛生改善。

增加從口進食的機會:
使用氣管內管插管的病人,不論清醒與否,都只能藉由鼻胃管灌食。接受氣切手術後,如果病人的意識清醒,吞嚥功能沒有損害,可以訓練從口進食,不僅有助改善病人營養狀態,更可以提高生活品質。

可以訓練發聲:
使用氣管內管插管的病人,因為聲帶被氣管內管卡住,不論清醒與否,都無法說話。接受氣切手術後,如果病人的意識清醒,可以藉由發聲器訓練說話。

減少氣道阻力,有助於呼吸訓練:
由於氣管內管比氣切管長一倍以上,造成的阻力也較大。改用氣切管以後,病人呼吸道阻力降低,舒適度提高。少數在可脫離呼吸器邊緣的病人,進行氣切手術後,呼吸費力減少,因此得以脫離呼吸器。

住院時間縮短:
接受氣切手術以後,如果病情穩定,病人可以提早轉入呼吸照護病房或居家使用呼吸器,減少住院天數。

氣切手術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傳統的外科手術病人在全身麻醉下,由外科醫生在頸部第一、二或三、四氣管軟骨之間切開一個小洞,插入氣切管以幫助病人呼吸。另一種是經皮氣管切開術,在氣管鏡引導下進行手術,它的手術時間及麻醉時間較短,但少數病患可能會導致氣管壁損傷或破裂,需要相當經驗的醫師才能順利完成。

  手術的時間一般需要半小時。糖尿病的病患只要血糖控制得宜,傷口並不會有太大問題。較常見的手術併發症如傷口出血、感染等,通常並不嚴重,只要勤換藥即可改善。少數病人會出現皮下氣腫或是氣胸等併發症。

2013/10/21

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地址:30268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二路69號 電話:03-552-7000 信箱:service@ty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