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專欄】大腸憩室炎


  大腸憩室指的是腸黏膜凹陷而凸出腸壁形成囊狀或袋狀的結構。其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因為大腸的管內壓力升高、腸壁肌肉層弱化所導致。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而以後天性較常見,隨著年齡增長機率增加(在四十歲以下較少見) ,此外腸蠕動異常、食物中缺少纖維或長期便秘者其發生的機會也較高。

  大部分有大腸憩室的人並無症狀或僅表現出輕微的腹部不適,短暫地抽痛或腹脹。如果硬的糞便卡住在憩室內,就會導致憩室內的粘膜發炎,進而產生明顯的腹痛、發燒畏寒、噁心、嘔吐、食慾降低、便祕或腹瀉等症狀。約10~25%的大腸憩室會發生憩室炎。在西方國家如北美、歐洲及澳洲,大腸憩室炎常發生在左側的乙狀結腸,而亞洲國家則發生在右側大腸的機率較高。然而右側結腸憩室炎的症狀表現常與急性闌尾炎不易區分。

  大腸憩室炎的併發症包括出血(解血便,佔下消化出血原因的30~50%,大部分發生在右側的大腸)、穿孔形成膿瘍、急性腹膜炎、敗血症及休克而有致命的危險,或者與其他器官如小腸、膀胱等形成瘻管(大腸-膀胱瘻管最常見,會導致嚴重、長期的泌尿道感染),或者在腸壁周圍反覆感染產生疤痕纖維化,造成腸道狹窄阻塞或類似腫瘤形成。

  當懷疑有急性大腸憩室炎時應優先使用腹部X光或電腦斷層做為檢查診斷的工具。在急性發炎時如果進行大腸攝影或大腸鏡檢查,可能會因為灌顯影劑或打氣增加腸壁壓力,使得已發炎受損的憩室穿孔破裂,因此必須等到發炎較穩定時,再考慮做這些檢查。

  治療方面,對大部分單純性憩室炎(佔75%的病人)採取暫時禁食、靜脈點滴輸注及使用抗生素治療即可。如果有合併腹膜炎的現象,就要警覺是否有膿瘍或是穿孔產生,這時就要採用外科引流或是修補切除手術來治療。對於反覆憩室炎發作的病人,因為產生併發症的機率大增,也建議手術切除治療。

  在日常生活上,建議大家多吃高纖維食物,不但有助於排便順暢,對於憩室炎的扼阻,一定會有相當的功效。

醫師簡介
學經歷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前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總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
台北馬偕內科住院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腸胃內科總醫師
台積電東元診所特約醫師
台積電研新診所特約醫師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會員
聯電力行診所特約醫師

專長
一般內科疾病、腹痛腹脹、便秘、腹瀉、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肝機能異常、消化不良、所有腸道疾病。
 
腸胃肝膽科 主治醫師
鄧堯州 醫師
醫師代號:0709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17/09/04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