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專欄】胃底腺瘜肉


  胃瘜肉十分常見,指的是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細胞凸入胃內的隆起病變。而胃瘜肉中,絕大多數是胃底腺瘜肉(Fundic gland polyp)與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至於較容易有癌變的腺瘤狀瘜肉(Gastric adenoma),約占六%至十%左右。

本篇先介紹胃底腺瘜肉。
  由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減少及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的使用增加,使得胃底腺瘜肉(Fundic gland polyp) 的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在西方國家是好發率最高的胃瘜肉。

  胃底腺瘜肉大部份是偶發的( sporadic ),少部份則與遺傳疾病如家族性腺瘤瘜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有關,胃泌素瘤導致高胃泌素血症或長期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也顯示容易產生胃底腺瘜肉。有研究發現,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超過五年,產生胃底腺瘜肉機率增為四倍。而停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會使胃底腺瘜肉部分消失。

  增生性瘜肉和腺瘤狀瘜肉常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產生。然而有研究顯示胃底腺瘜肉的民眾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機率卻很低,換句話說,幽門螺旋桿菌會抑制胃底腺瘜肉的產生。

  臨床上,有胃底腺瘜肉的人絕大部分沒症狀,極少數因為瘜肉過大引起阻塞而產生腹痛或嘔吐。

  胃底腺瘜肉大小約在0.1 至0.8 公分,有部分細胞可能會產生低度變異(low grade dysplasia),但幾乎不會有癌變。

  胃底腺瘜肉經常是多發性的,一般選擇其中幾顆做切片檢查即可。如果有過大(>1.0公分)、形態特殊(例如有潰瘍),或位置在竇部(antrum) 則建議做瘜肉全切除手術。

  如果胃底腺瘜肉多於20顆、位置在竇部、患者小於40歲、或合併有十二指腸腺瘤,則要懷疑是否有家族性腺瘤瘜肉病(FAP),務必建議其接受大腸鏡檢查。

  患者如果長期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而其胃底腺瘜肉多於20顆或瘜肉大於1.0公分,則建議停止服用此藥物。對於胃酸逆流明顯的情況,可改用其他類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並使劑量降低。

  簡單地說,胃底腺瘜肉,尤其是偶發性的,幾乎不會有惡性病變。但是如果被確診有遺傳性的瘜肉疾病,定期內視鏡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醫師簡介
學經歷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前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總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
台北馬偕內科住院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腸胃內科總醫師
台積電東元診所特約醫師
台積電研新診所特約醫師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會員
聯電力行診所特約醫師

專長
一般內科疾病、腹痛腹脹、便秘、腹瀉、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肝機能異常、消化不良、所有腸道疾病。
 
肝膽腸胃科 主治醫師
鄧堯州 醫師
醫師代號:0709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17/09/05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