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專欄】接種疫苗後可能產生的反應與處理


  因為預防針的普及, 很多以往大規模流行或者可怕的傳染病已經減少。 預防接種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傳染病預防方式, 可以大幅減少感染的機率並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產生, 所以對全民健康而言是有益的。 
 
  然而隨著疫苗的普及, 不可避免的是接種疫苗還是可能出現一些不舒服的反應。最常見的是局部發生紅腫疼痛, 有的還有可能發燒。
 
  根據國民健康局及台灣兒科醫學會所發行的兒童預防保健服務醫師手冊, 及門診上常見的疫苗不良反應大概有下列幾種: 局部反應 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就是注射部位的腫脹發紅或產生硬塊, 一般來說2-3天內會慢慢緩解, 紅腫的反應可以利用冰敷來減少不適感。 熱敷對局部反應沒有效果,且可能引起燙傷,所以不建議使用熱敷。
 
  有些小朋友會因為注射的部位疼痛而不敢移動, 這樣的情形常常會讓家長十分緊張, 擔心是否會傷到神經, 事實上現在的肌肉注射一定是打在大腿外側或外臂三角肌處 ,這兩個地方不會引起主要運動神經受傷, 所以不用擔心。
 
發燒
  每種預防針引起發燒的比率並不同, 引起發燒的時間也不一樣, 發燒一般單純的發燒經過評估後只要服用退燒藥即可。 通常這些是良性的並不會引起永久的後遺症, 當然還是需要確診有無其他嚴重的疾病, 有時候是因為小朋友剛好有感染的症狀, 這時候就需要醫師專業的評估。
 
心因性疾病
  即俗稱的暈針, 在一兩歲的小孩應該不會出現, 因為這是害怕打針的心理轉化為身體的症狀, 在青少年時期尤其容易發生而且在大規模注射時特別容易產生, 雖然暈針不影響預防效力也不影響健康. 但是暈倒可能導致外傷, 所以建議預防注射採坐姿, 並且注射後休息30分鐘觀察反應。
 
過敏反應
  輕微的過敏包括輕微的癢疹一般只需要觀察或給予抗過敏藥即可, 比較需要小心的是立即性的過敏反應(anaphylaxis). 這種過敏反應主要發生在打完疫苗的幾分鐘內, 症狀包括呼吸困難, 喘鳴,休克或昏迷. 所以一般建議打完預防針後觀察30分鐘在離院, 才能在發生此症狀時可以緊急處理。
 
  以上這些症狀在施打預防針時雖然有一定的比例, 但都是輕微而且非永久性的。 預防接種的整體效益是經過評估有利的,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都是利多於弊(不良反應或併發症), 事實上很多人也因此不用經歷很多可怕的疾病, 最著名的就是小兒麻痺病毒了,小兒麻痺造成很多人一輩子的後遺症, 現在在台灣早就絕跡了. 當然預防接種的種類很多種, 接種的必要性及可能的不良反應記得請教專業的醫師, 相信可以讓自己放心, 也讓小孩子平安健康長大。
 
醫師簡介

學經歷
長庚大學 醫學系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總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新生兒科臨床研究員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新生兒科專科醫師
 
專長
一般兒科、新生兒科、新生兒嬰幼兒疾病、預防接種與諮詢、早
產兒疾病及追蹤、高危險妊娠胎兒疾病諮詢、新生兒發燒、嬰幼
兒飲養諮詢與飲食指導、兒童健檢、生長發育問題諮詢、小兒過
敏氣喘、久咳等呼吸道疾病、腹瀉腹痛等腸胃疾病、中耳炎鼻竇
炎等兒科疾病。
新生兒科 主任
新生兒科加護病房
主任
雷慈暉 醫師
醫師代號:13022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14/04/03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