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天地】淺談"大腸直腸癌篩檢"


東元綜合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  吳俊毅醫師

前言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以最新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但事實上,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有鑑於歐美國家的研究顯示「大腸直腸癌篩檢」可有效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並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故政府近年來補助50∼74 歲的國人每兩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並建議一般民眾可到各地的醫療院所進行篩檢。

 

大腸直腸癌及大腸直腸瘜肉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顯示: 透過「大腸直腸癌篩檢」民眾約有60%的患者可於零到二期的早期癌症時,就被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相較於「未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民眾,卻只有30%的患者可於零到二期的早期癌症被發現,顯見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早期的大腸直腸癌(零到二期)若能妥善治療存活率甚佳,且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瘜肉癌化」所造成,若能透過篩檢及早發現「瘜肉」並及早切除,可以有效減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糞便潛血檢查

      大腸直腸癌篩檢中最重要的就是「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最大的功用,是檢測在糞便中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這種現象可以用最少的力氣幫我們找出潛藏的大腸癌,以及較大的瘜肉,或是其他發炎性大腸病灶。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實證證明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經由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大腸瘜肉),並經切除後可以降低死亡率。」

糞便潛血報告如何解讀?

      首先,筆者必須說單一次報告只能代表檢查當下的結果。如果是陽性,這代表在整個大腸到肛門「可能」有地方在出血,這種病兆有可能是癌症,瘜肉,發炎,或者是痔瘡等等病灶都有可能。那如果是陰性,依照文獻資料,那有90~95%的機會檢查的「當下」是沒有問題的。

      若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反應」時,建議3 個月內盡早至大腸直腸外科或肝膽腸胃內科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在第一時間直接發現病灶、處理病灶,進而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能夠有效的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以及增加大腸直腸癌的存活率。另外前面說到,很多人雖然還沒罹癌,但已經有瘜肉,如果處理掉就可以避免後續產生大腸癌。就算不考慮這一點,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台灣目前每年大腸癌發生率約十萬分之六十五(2016 年癌症登記),那糞便潛血陽性的人,大腸癌的風險算起來是一般人的七十倍以上!

 

哪些人該提早做大腸直腸癌篩檢?

      文獻統計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主要包括:1.有腸道病史,例如有大腸腺瘤性瘜肉或發炎性腸道疾病者;2.有大腸癌家族病史:10%的大腸癌歸因於遺傳,包含家族性大腸直腸瘜肉、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等。如果為高風險族群,筆者建議跳過「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而直接進行大腸鏡檢查。高風險族群甚至40 歲後即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且每次進行大腸鏡檢查追蹤的間隔以不超過5 年為限。除此之外,若病人有血便、黏液便、貧血、腹部症狀、排便習慣改變、排便變細、體重減輕、腹部腫塊等症狀,雖不一定是大腸直腸癌所引起,也應立即前往「大腸直腸外科」評估是否需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

 

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根據我國的篩檢資料統計,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反應時有5%的病人會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接近50%的病人會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瘜肉。故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時,絕不能掉以輕心,應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直腸病灶的可能性。若檢查結果正常,依照目前政策每兩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即可。除了定期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可有效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外,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每日運動、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燒烤、煙燻及高油脂食物,皆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醫師簡介
學經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中山醫藥大學醫學系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
台灣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專長
大腸直腸相關腹部手術
(傳統、腹腔鏡、經肛門手術)
腹腔鏡手術、肛門手術、大腸鏡檢查治療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 醫師
吳俊毅 醫師

醫師代號:1706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20/10/12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