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天地】我有骨質疏鬆症嗎?


東元綜合醫院骨科  楊迪山醫師

      台灣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高,髖部骨折發生率為亞洲第一。因此從35歲過後就該定期檢測,存骨本得趁早!

      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危害,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但比心管疾病更可怕的是,它無聲無息。骨頭是鋼筋,肌肉是磚塊和水泥,能不能健康活躍到老,就看35歲以後的骨頭和肌肉。你的家,是骨好壯壯、抗震耐壓的鋼骨大樓?還是鏽蝕脆弱、一推就倒的海砂屋?

      「有些人骨折後檢查骨頭,發現骨密度是-4.0、-5.0,骨頭簡直就像紙糊的,」。74歲的莊太太彎腰抱孫子,頓時背部劇痛,到醫院一檢查及X-ray報告,醫生說她脊椎骨折。

        51歲的謝太太站上矮凳拿高處物品時不慎跌倒,摔倒在地時她反射性地用手掌撐地,導致手腕處應聲骨折。

      為什麼骨頭像枯枝一樣,折一下、震一下就骨折?是因為「骨質疏鬆了!」,當骨頭中的骨質流失過多,會使得原本骨頭裡面細密的骨質就像酵母粉放太多做出來的麵包一樣,孔洞變多變大,這就是「骨質疏鬆症」。

      簡易1分鐘評估你有骨鬆風險(如圖示),可從4大跡象觀察自己的骨鬆風險程度1.身高變矮2.後腦勺貼不到牆壁3.肋骨下緣骨盆相距過近4.體重過輕都是關鍵點。

如果不慎跌倒,那些是高危險受傷部位呢?

 

1. 上臂:因為跌倒手撐地板造成,跌得太重時,力量傳導到上臂靠近肩膀的骨頭,造成上臂骨折。

2. 手腕:人跌倒時本能以手腕撐地,因全身重量都壓在手腕上,造成手腕骨折。嚴重的話外觀可看到變形。

3. 脊椎:多因搬重物、震動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通常沒有明顯疼痛的症狀,所以患者常常連什麼時候發生的都不知道。

4. 髖部:多因跌坐地上造成,常發生在高齡族群,滑倒或跌倒時手沒來得及撐地分散力量,臀部整個跌坐地上,造成髖部骨折。如何進一步檢測與確認以上主觀自我評估呢?

「保密防跌」30年,但骨密度篩檢率僅1.2%

    「我們發現在骨鬆檢測方面,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方便檢測的儀器精準度不夠,而精準度精確的儀器往往又大又笨重,而且不夠普及,很多婆婆媽媽在菜市場,或許有做過「足跟定量超音波儀器」,很方便,夾一下腳踝或手腕,2分鐘就OK了,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做,但精準度夠嗎?顯然不夠,因為「它不是醫學指引定義的標準」,無法作為醫師判斷骨鬆的依據。目前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是依照WHO所制定之骨質疏鬆診斷標準進行檢查,可以精準測量腰椎及髖骨處的骨密度。但是此儀器僅針對骨鬆檢測而已。下面介紹骨鬆檢測器的未來趨勢。

AI醫療加持,簡單而精準地守護民眾健康

       醫療科技不斷創新,AI智能「挺」身而出,將AI智能導入骨鬆檢測,開發出X光骨鬆AI輔助篩檢系統,提高檢測可近性、降低骨鬆整體醫療照護成本,成為門診檢測與社區篩檢的好幫手;期許幫助民眾達成骨骼健康管理的目標,提早採取預防措施與及早介入治療。未來的AI骨鬆檢測趨勢,可同時結合肌少症篩檢服務,配合醫院社區醫學部前進社區,測量肌少症三大指標如肌肉質量、行走速度、手握力等。因此面對高齡台灣,醫療AI將是預防醫學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大數據的運用、AI深度學習及利用運算平台,可以及早檢測出骨鬆、偵測肌少症,找尋醫療突破的契機。

針對骨鬆症 民眾應有的認知

       骨鬆患者的有效第一線治療包括1.預防跌倒、2.補充鈣與維他命D 、3.走路與負重運動、4.適當服用骨鬆藥物 和5.用餐食物含有豐富鈣質。本篇僅針對民眾的行動注意和食物鈣質、維生素D的補充、衛教為說明提示。

       預防跌倒: 避免穿高跟鞋或是易滑的拖鞋。家中地板應清理乾淨,以免被電線或雜物絆倒。浴室要裝扶手或是防滑的裝置。樓梯或走廊照明要足夠。

有那些在食物中含量多的鈣質呢?

1. 奶類 是目前C/P值最高的補鈣好物。

2. 傳統豆腐 建議素食者可吃傳統豆腐補鈣,含鈣量和吸收率都高。

3. 綠葉蔬菜 如芥藍、芥菜、紅莧菜、皇冠菜、莧菜、紅鳳菜、川七、小白菜、油菜,而豆芽菜也有不錯的鈣含量。

4. 黑芝麻 黑芝麻的含鈣量最豐富,100克就有1456mg的鈣質,平時撒在白飯上就很美味。

5. 海鮮類 以小魚干、蝦米最多鈣。餐點中適時加入小魚干、蝦米、蝦皮等食材,不但可增添菜色的鮮美,還是「鈣尚多」的小祕訣。

       以上食物提醒應少量多次攝取,比一餐吃足高鈣好,將一天所需的1000mg鈣質分散在各餐食用,而不是一次吞下高劑量的鈣,這是因為人體有自行調節的能力,因此當我們一次吃下高劑量的鈣質時,身體的吸收率會降低,也就是說,鈣的吸收率和攝取量呈反比。每餐都攝取到適量鈣質,讓身體穩定吸收,是比較有效的補鈣方法。

       每天曬30分鐘太陽,可以得到2000IU的維生素D,但是每人皮膚吸收量不一樣,多數是達不到此量。維生素D 能促進腸道吸收鈣質,故補充維生素D 能讓體內有吸收足夠的鈣質來維護骨骼的構造,最低有效防治和治療骨質疏鬆症,使用維生素D 的劑量是800 國際單位;每日至少補充8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則可降低老年族群發生骨折機會。

       走路與負重運動,應了解運動使得肌肉拉動骨骼,因而保護骨骼甚而增加骨骼密度。尤其是負重運動,例如健走與有氧運動。研究發現,一天走1.6公里的可多保骨質4~7年。規律運動,是為了使肌肉有力量,身體協調平衡較好,比較不會摔跤。且血液循環加快,促進鈣離子進入骨髓中增加骨質密度,減緩骨質流失。

 

       總而言之防治骨質疏鬆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預防骨鬆性骨折,所以維持身體健康預防骨折才是上策。

醫師簡介
學經歷
三軍總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骨科專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關節鏡專科醫學會會員
專長
骨科急慢性急病、骨折、脫臼、骨髓炎、骨質疏鬆症、運動傷害、肌肉酸痛、小兒骨關節異常、老年骨科脊椎病變、人工關節置換術。
骨科 主治醫師
楊迪山 醫師

醫師代號:0305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20/12/16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