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天地】膽管癌(Cholagiocarcinoma)


東元綜合醫院肝膽胃腸科  鄧堯州醫師

       膽管癌也被稱為膽道癌,顧名思義是從膽管長出來的癌症,屬於罕見癌但卻是第二常見的原發性肝膽惡性腫瘤。第一名是肝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 。患者年齡大都在60~70歲,男性比例略高。東方國家比西方國家的發生率高一些。我們的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從微膽管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管(cystic duct)交會後成為總膽管,最終匯入十二指腸。膽管癌可發生在任何有膽管之處,根據發生的位置,膽管癌可分為肝內膽管癌及肝外膽管癌,而肝外膽管癌又包含肝門及總膽管癌。肝門膽管癌最常見(60-70%),其次是總膽管癌(20-30%),肝內膽管癌大約占10%。

       臨床上膽管癌並無特別症狀。肝內膽管癌所呈現之症狀較不明顯,常見有右上腹痛,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而肝外膽管癌則因為容易造成膽道阻塞,所以除了上腹痛外會產生眼睛泛黃、皮膚癢及小便呈茶褐色等黃膽症狀。

       目前醫學上尚未找到膽管癌的致病基因,雖然有些先天性的膽道疾病,例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其產生膽管癌的機會較高,但是仍然不確定這些疾病是否有基因上的病變。大多數的患者其病因都不明確。但根據研究,一些會造成膽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像是膽道結石反覆發炎、膽道寄生蟲感染,以及有纖維多囊腫肝疾病患者,是比一般人容易產生膽管癌。至於煙、酒、糖尿病、肥胖等可能也與膽管癌有關。

       膽管癌的診斷工具不外乎抽血檢驗及影像學檢查。抽血檢驗包括肝炎、黃疸指數及鹼性磷酸酶等生化項目以及CEA、CA19-9的腫瘤標記測定。影像學檢查包含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CT) 、 核磁共振(MRI) 、膽管攝影術或膽道內視鏡併組織切片採檢。一旦被確診是膽管癌的高危險群,比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肝內膽管結石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患者,最好半年至一年就接受檢查。

       治療上,手術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若病人有併發黃疸或膽道感染,則必須先放膽管引流管,把併發症處理好再考慮開刀切除腫瘤。如果無法手術切除,只好採用手術引流膽汁、長時間置放PTCD引流管或可能的話以較舒服的引流方式:內視鏡在膽管內留置導管引流膽汁作為症狀治療,其他方式如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經動脈血管栓塞治療等的效果並不好。

       目前膽管癌的治療成效仍不理想,腫瘤能不能切除決定預後。報告顯示切除率約20-30%,一旦經切除後五年存活率約20-40%

醫師簡介
學經歷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前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總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
台北馬偕內科住院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腸胃內科總醫師
台積電東元診所特約醫師
台積電研新診所特約醫師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會員
聯電力行診所特約醫師

專長
一般內科疾病、腹痛腹脹、便秘、腹瀉、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肝機能異常、消化不良、所有腸道疾病。
 
肝膽腸胃科 主治醫師
鄧堯州 醫師
醫師代號:0709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20/12/21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