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天地】黏膜下腫瘤


東元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  鄧堯州醫師

我們在接受胃腸鏡檢查時偶而會發現平整滑順的黏膜下方有不正常的隆起。報告就呈現有「黏膜下腫瘤(subepithelial tumor 或 submucosal tumor )」。首先我們要知道消化道由內而外,可分為黏膜層(mucosa)、黏膜下層(submucosa)、肌肉層(muscle layer)與漿膜層(serosa)等四層。因此黏膜下腫瘤就是在黏膜層以下的細胞發生病變形成的腫瘤的統稱。和我們常遇到的胃癌、大腸癌或食道癌大部分是由黏膜層長出來的不同,這些黏膜下腫瘤絕大部分是良性的,其好發部位最常見在胃部,其次是食道及十二指腸,大腸較少見。男女發生的比率差不多。

黏膜下腫瘤有可能是因為胃或大腸鄰近的內臟器官壓迫形成的隆起。例如肝臟水泡或脾臟壓迫到胃或腸子,造成胃腸道內部呈現一局部突起,這種情形是不需要處理的。

當發現有黏膜下腫瘤時,進一步我們可以使用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 , EUS)合併細針穿刺抽吸(EUS-FNA)來了解腫瘤的性質,以利後續的處理方式。

良性的黏膜下腫瘤常見有平滑肌瘤、囊腫(cyst)、(淋巴)血管瘤、脂肪瘤、異位性胰組織 (Aberrant pancreas) ,這些腫瘤或變異咸少造成不適,建議胃腸鏡一至兩年追蹤即可。如果是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2cm以上或神經內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又稱為類癌,就建議以內視鏡手術或外科手術切除。

接受內視鏡手術前可能需要電腦斷層檢查進一步的分析。目前內視鏡手術可採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通常ESD比較能夠完整切除病灶。然而ESD必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且需負擔費用約6萬到10萬元。

醫師簡介
學經歷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前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總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
台北馬偕內科住院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腸胃內科總醫師
台積電東元診所特約醫師
台積電研新診所特約醫師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會員
聯電力行診所特約醫師

專長
一般內科疾病、腹痛腹脹、便秘、腹瀉、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肝機能異常、消化不良、所有腸道疾病。
 
肝膽腸胃科 主治醫師
鄧堯州 醫師
醫師代號:0709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21/12/20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