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天地】瓣膜性心臟病--主動脈瓣狹窄


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    李明璁 醫師

心臟瓣膜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人體心臟有四個瓣膜,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僧帽瓣)、肺動脈瓣、和三尖瓣,瓣膜疾病主要分二類 (1) 狹窄:造成血液流動受阻 (2) 閉鎖不全:形成血液逆流;這二類都會增加心臟負擔,長久之後,心肌肥厚、擴大,甚至心臟衰竭、猝死等。

瓣膜疾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種:
(1) 退化性:臺灣老年人口增加,退化性心臟瓣膜疾病也逐漸增加,是目前最為常見原因;較常造成主動脈瓣狹窄與逆流。
(2) 風溼性:臺灣早年衛生環境不佳,醫療尚未普及,近年來已逐漸減少;較常見於女性,主要造成二尖瓣狹窄與逆流。
(3) 感染性:又稱感染性心內膜炎,病患常有發燒、畏寒等感染症狀,嚴重時會有急性心臟衰竭;常見於毒品注射者。
(4) 先天性:二瓣症,三個瓣膜只剩二個瓣膜,或是三個瓣膜有二個相黏而形成二瓣,造成狹窄與逆流;較常發生在主動脈瓣。
大部分心臟瓣膜疾病在輕度或中度,可以全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可勝任一般的體力活動,僅須門診追蹤,定期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但重度瓣膜受損合併有症狀(心悸、呼吸困難、心絞痛、暈厥)或藥物治療無效,就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人工瓣膜的發明是心臟外科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前後已有數十種人工瓣膜問世,主要可分兩大類:
(1) 用合成材料製成的機械瓣膜:術後有併發血栓栓塞的可能性,故需要長期或終生服用抗凝劑治療。
(2) 生物組織製成的生物瓣膜:豬心瓣或牛心包瓣等,最大的缺點是生物組織退化,引致瓣膜鈣化、僵硬、破裂等,喪失功能,可能需要再次施行手術替換。
主動脈瓣狹窄的原因,最常見是後天老化、退化;有一部分原因是先天性二瓣症;風濕性或感染性心臟病,現在已經很少。
一旦診斷主動脈瓣膜狹窄併有症狀,只能有二種選擇:藥物治療或是手術治療,但是只接受藥物治療,通常一年內的死亡率是50%,而5年內的死亡率更達到幾乎100%,病人情況允許,都是建議手術。

手術方式有兩種:
(1) 外科開胸手術:一般需要住院10-15天,適用於年紀輕且手術風險低的患者。
(2) 微創介入手術:不需要開胸,經皮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R),適用於年紀大且開胸手術風險高的患者,TAVR創傷小,術後恢復快,一般3-5天便可出院,手術有一個缺點,就是「太貴」。

2022/07/04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