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天地】選擇放手,不是因為輸了,而是因為懂了~與病毒共存


東元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  林玉春醫師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目前世界上約有 90% 的人對於新冠病毒已具抵抗力,不管是接種過疫苗或曾經感染過,大部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台灣COVID-19中重症和死亡率,近年來在各年齡層都有下降趨勢,顯示COVID-19已走入「流感化」的趨勢。Alpha病毒株流行時期死亡率為3%~7%,遠高於流感死亡率0.34%,但到Omicron病毒株流行時期已降到0.3%以下,與流感差不多,目前台灣整體的免疫保護力約為60%。

Omicron成為世界主流病毒株已有一年的時間了,現已有超過 500種Omicron亞系在世界傳播,雖然大多為輕症,不過卻具有較強的免疫逃脫力。目前最夯的是XBB及BQ.1兩種變異株,其中XBB變異株是Omicron BA.2.10.1和BA.2.75的重組變異株,在亞洲近期造成大流行,超過35個國家皆檢測到,新加坡XBB的確診人數甚至超過BA.5,但卻沒有引起更大規模的死亡。而BQ.1變異株則是BA.5的一個亞變種,在過去兩個月中快速取代 BA.5成為美國及歐洲COVID-19的主要病毒株,其傳染性高,但疾病嚴重度和致死率都跟其他Omicron相同,並沒有更高。另外BQ.1變異株具有免疫逃脫優勢,可能有較高的重複感染機率。

根據美國CDC資料,沒有打疫苗者住院比率為10萬分之67,但有打疫苗者住院比例約為10萬分之3.9,相差了17倍,發生重症等風險更是提升了20倍。接種COVID-19次世代BA.4/BA.5雙價疫苗追加劑對BA.5等變異株具有保護力,並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呼籲6歲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對於先前已接種三劑或四劑舊疫苗的人,施打莫德納BA.4/BA.5次世代雙價疫苗可增強對新變種病毒的保護力。

與病毒共存有三大條件:
1、疫苗覆蓋率要高
2、維持適當NPIs(非藥物介入措施)如持續戴口罩、勤洗手等
3、要有療效好的抗病毒藥物
COVID-19疫情已邁入第三年,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作篩檢已成為國人的生活日常,112年台灣將進入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世代,經歷了這場百年大疫,相信人們對「健康」更加有感,知道其重要性並思索如何維持健康。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2021年死亡的18萬名國人中,與肺部疾病高度相關者超過3萬人,可說每6人就有1人因肺部疾病離世。其中以肺炎(13,549位)、肺癌(10,040位)、下呼吸道疾病(6,238位)、新冠肺炎(896位)居多。

隨著台灣逐漸開放邊境,除了現有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必須慎防新一波的秋冬流感疫情。流感併發肺炎的高危險群包括嬰幼兒、高齡、肥胖、糖尿病、吸菸、慢性肺病、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病、心衰竭,或是正在接受免疫治療、化療等病患。除了新冠肺炎疫苗,建議在秋冬流感季前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目前政府提供的公費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主要提供70歲以上年長者施打,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則是補助嬰幼兒。不符合公費資格的青壯年,尤其是有前述肥胖、糖尿病、吸菸、慢性肺病、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病、心衰竭,或是正在接受免疫治療、化療以及得過肺炎者,都是感染嚴重肺炎的高危險群,建議自費施打。根據CDC的建議,若未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可先接種有免疫記憶的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間隔1年以上,再接種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兩者都接種,將可獲得最完整的保護力。

醫師簡介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系雙主修畢
中華民國感染症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前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臨床研究醫師
前新光醫院感染科醫師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會員
台灣兒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學會會員
專長
各種感染症、肺炎、支氣管炎、咽喉炎、腸胃炎、中耳炎、泌尿道感染、性病、小兒發燒、皮膚感染症、水痘及疫苗注射。
感染科 醫師
林玉春 醫師

醫師代號:13016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22/12/15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