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天地】食道弛緩不能 (Achalasia)


東元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  鄧堯州醫師

蔡小姐今年二十八歲,過去常有吃完東西後容易胸悶噁心嘔吐的情況。最近兩週情況更加嚴重甚至連水都會吐出來。她曾經到診所求診,胃鏡檢查沒明顯異常,因此被轉介到醫院的神經內科。她來到本院的腸胃科門診,經由食道攝影發現有食道擴張及鳥嘴樣(bird beak sign)的影像。因此確定她罹患的疾病是食道弛緩不能(achalasia)。

食道弛緩不能是一種原發性食道蠕動功能失調的疾病,發生率不高,在美國大約十萬分之一 ,好發於25至60歲之間,沒有種族上的差別,男女比率相當。目前對此疾病的病因仍不甚了解,推測可能是自體免疫的疾病,被第一型的簡單疱疹病毒感染而引發。有的可能是遺傳性疾病。

常見的症狀有吞嚥困難、食物逆流、胸悶痛灼熱感及體重下降等等。其症狀因為與胃食道逆流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相似,使得診斷困難,根據文獻報告,要正確診斷的平均時間約為2年 。

常用的診斷工具包括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鋇劑 X 光攝影及食道壓力檢測 (esophageal manometry)。早期食道弛緩不能患者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鋇劑 X光攝影結果可能是正常的,而食道壓力檢測則是目前食道弛緩不能的診斷標準(the criterion standard)。如果鋇劑 X光顯示有食道擴大併鳥嘴樣(bird beak sign)的影像,或食道壓力檢測發現食道缺乏蠕動收縮、下括約肌壓力異常高,排除腫瘤後就可確定是食道弛緩不能(achalasia)。

目前的治療方法尚無法治癒食道弛緩不能,僅能降低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以緩解症狀。病人在就醫治療前,建議先嘗試改變自身生活習慣,如細嚼慢嚥、搭配液體進食,或嘗試流質食物等。治療方法則有下列幾種:

一、 藥物治療:口服藥物包括鈣離子通道阻滯劑 (calcium channel blocker)、硝酸鹽 (nitrates)及sildenafil,口服藥物短效,僅能維持30至60分鐘,因此僅能於飯前服用短暫緩解症狀。僅保留給不適合接受其他療法的年長或合併多疾病的患者作為替代療法。

二、 注射肉毒桿菌素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注射於下食道括約肌,抑制神經突觸釋放乙醯膽鹼,達到使下食道括約肌放鬆。症狀多在治療後半年至一年左右復發,如果重複使用此治療,效果和效期都會不如第一次治療,大多是給年長或合併多疾病的患者作為替代療法。

三、 氣球擴張術 (Pneumatic dilatation, PD):是目前第一線治療之一(first treatment)。環狀氣球在即時X光 (fluoroscopy)導引下,穿過導線 (guidewire)固定在下食道括約肌的位置,接著用空氣加壓 (200-250 mmHg) 1至 4分鐘,如果看到影像中的氣球從漏斗狀變成柱狀則表示擴張成功。造成食道穿孔的機率約1 %。

四、 腹腔鏡 Heller氏賁門肌肉切開術 (Laparoscopic Heller myotomy, LHM):也是目前第一線標準治療之一。

五、 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由於 POEM傷口小恢復快,雖然技術門檻較高,目前能施行的內視鏡專科醫師較少,仍受到大家重視研究,有潛力成為未來最普及的第一線治療。

六、 食道切除術 (Esophagectomy):對於以上治療皆無效的末期食道弛緩不能 病人可考慮接受食道切除術。副作用包括高機率的感染、傷口復原困難及影響生活品質等。

醫師簡介
學經歷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前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總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
台北馬偕內科住院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腸胃內科總醫師
台積電東元診所特約醫師
台積電研新診所特約醫師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會員
聯電力行診所特約醫師

專長
一般內科疾病、腹痛腹脹、便秘、腹瀉、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肝機能異常、消化不良、所有腸道疾病。
 
肝膽腸胃科 主治醫師
鄧堯州 醫師
醫師代號:0709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22/12/26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