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天地】腸胃道間質瘤的治療新希望-泰時維(Avapritinib,Ayvakit®)


東元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董筱玲醫師

腸胃道間質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是一種罕見的消化道腫瘤,約佔所有胃腸道腫瘤的1~3%,主要發生在胃腸壁間質層的一種名為卡侯氏間隙細胞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的節律細胞上。好發年齡平均約55至65歲,發生在40歲以下的年輕人極少。好發位置以胃部最常見,約占50%,其次為小腸,約佔30%。腸胃道間質瘤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酪氨酸激酶 (tyrosine kinase) 的基因突變所導致,其中最常見的是 c-KIT基因突變,約佔70-80%,另有5-10%是由於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 (PDGFRA) 外顯子18 (exon 18) 的突變造成,其中PDGFRA D842V基因突變是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最常見的突變。

目前針對腸胃道間質瘤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切除和標靶藥物治療,傳統的化學治療藥物幾乎沒有療效。手術切除後如果是高復發風險的病人,建議術後必須服用輔助性標靶藥物治療以減少復發風險,至於晚期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的腸胃道間質瘤病人則以標靶藥物治療為主。傳統標靶藥物主要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包括第一線的基利克(Glivec®),第二線的紓癌特(Sutent®)以及第三線的癌瑞格 (Stivarga®);但是如果病人產生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外顯子18的突變 (包括PDGFRA D842V基因突變),則傳統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效果不佳。2020年1月新的標靶藥物-¬--泰時維(avapritinib,ayvakit®) 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核准上市,2021年3月在台灣取得藥物適應證,可用於治療具有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 (PDGFRA) D842V 突變,無法切除或轉移性腸胃道間質瘤的成年病人。為腸胃道間質瘤的治療帶來嶄新的盼望。

泰時維是一種口服的小分子藥物,對於 PDGFRA D842V和KIT-D816V/H 基因突變有高效力和高選擇性的抑制作用。在一項名為NAVIGATOR多家醫學中心開放性的臨床試驗中顯示了泰時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該試驗收納了43位具有PDGFRA 外顯子18的突變的腸胃道間質瘤病人,其中38位病人為 PDGFRA D842V 基因突變。病人每日口服泰時維300 或400 mg一次,結果顯示對於具有PDGFRA 外顯子 18 突變的病人,服用泰時維達到 84% 的反應率,其中有7% 病人達到完全緩解,腫瘤完全消失,另外77% 病人達到部分緩解。對於具有PDGFRA D842V 基因突變的病人,反應率更高達89%,其中有8% 病人達到完全緩解,腫瘤完全消失,整體無疾病存活期更長達 34個月。這個試驗的結果顯示,泰時維在 PDGFRA 外顯子 18 突變的病人尤其是PDGFRA D842V 基因突變的病人具有卓越的抗癌療效。至於泰時維的安全性也在可接受的範圍,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勞、貧血、噁心、腹瀉,嘔吐、食慾下降、流淚增加、記憶力減退、眼眶水腫和周圍性水腫等。大多數的副作用是輕度至中度,並且可以透過劑量調整或支持性治療來控制。

泰時維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晚期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腸胃道間質瘤的病人建議檢測是否具有PDGFRA D842V基因突變,如有PDGFRA D842V基因突變,可以申請健保核准使用。泰時維的開發和上市,展現了精準醫學的重要性,透過精確抑制突變基因達到良好治療效果,為具有 PDGFRA 外顯子 18 突變 (包括PDGFRA D842V基因突變) 的晚期腸胃道間質瘤病人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醫師簡介
學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醫學暨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班進修
紐西蘭梅西大學科學研究所營養科學碩士班進修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部定助理教授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腫瘤科專科醫師
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腫瘤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一般科超音波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專科訓練指導醫師

專長
1.腫瘤內科:
各種癌症之診斷、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手術後輔助治療;包括肺及支氣管癌、肝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胃癌、胰臟癌、胃腸道間質瘤、攝護腺癌、腎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等;癌症治療後追蹤及癌症諮詢。
2.血液內科:
白血球過多或低下、貧血、紅血球增多症、血小板疾病、血液凝固或溶血疾病、骨髓增生疾病、血癌、淋巴癌、骨髓瘤等血液疾病。
血液腫瘤科 主任
董筱玲 醫師

醫師代號:3202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24/01/15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