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天地】A型鏈球菌感染猩紅熱今夏創新高


東元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  林玉春醫師

暑假才剛開始,小學一年級的陳小弟,就因為發燒、全身出疹,由媽媽帶來看門診,一進門陳媽媽就嚷著說:「林醫師,你看這是不是蕁麻疹,他昨天發燒、喉嚨痛,去診所開藥吃,結果今天全身都冒出疹子來,你說他是不是藥物過敏?」

我仔細檢查他身上的皮疹,軀幹、四肢、臉上都有,摸起來粗糙的,問起來卻不會癢,再檢查他的喉嚨,扁桃腺紅腫的跟牛肉一樣,舌頭呈現草莓舌,我告訴陳媽媽:「這個可能是猩紅熱,我們要做一下A型鏈球菌抗原快速篩檢。」 30分鐘後,果然A型鏈球菌抗原快速篩檢成陽性反應。

依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猩紅熱疫情監視資料顯示,與前兩年比較,今年猩紅熱的病例較往年高出甚多,疫情中心 (2025年7月8日)公布,上週A型鏈球菌感染(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造成的猩紅熱(scarlet fever)達到245人次,創五年來單週新高點,患者年齡以3至12歲兒童為主,提醒民眾服用抗生素須滿10天,以預防風濕性心臟病。

猩紅熱(scarlet fever)

主要是由 A型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傳染病,中醫稱它為「爛喉痧」,A型鏈球菌可存活於病人的口腔、咽喉和鼻子,經由飛沫或與病人、帶菌者直接或密切的接觸所傳染,任何年齡均可患病,但3-12歲的兒童最容易被感染。台灣一年四季皆有病例發生,但主要流行高峰在春夏之間。

臨床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倦怠、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臉頰潮紅,但嘴巴周圍會呈現蒼白(口周蒼白),扁桃腺出現紅腫或化膿,舌頭可能呈現亮紅與明顯的舌乳頭形成的凹凸表面,稱為「草莓舌」,皮膚疹子大多在發病的第二天出現,身軀和頸部會出現砂紙般粗糙的紅疹,其後紅疹會蔓延至四肢,特別是在皮膚皺褶處(如腋窩、肘窩和腹股溝)皮疹會加重,形成所謂的「Pastia氏線」。紅疹多在一星期內消退,繼而指尖、腳趾和腹股溝的皮膚會脫皮。 在目前腸病毒流行的季節裡,可能不易與腸病毒區分,要提高警覺。

診斷方法:A型鏈球菌可以藉由細菌培養(Throat GAS culture)陽性、快速抗原(Throat GAS antigen test)陽性、或是A型鏈球菌溶血素O (ASLO) 的血清抗體上升來做為確診的依據。

治療:首選的治療為口服青黴素類抗生素(如Amoxicillin);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頭孢素類(如Cephalexin)或紅黴素(如Erythromycin)。口服抗生素的療程至少10天,不可任意停藥,以確實消滅細菌,也可肌肉注射1劑長效型盤尼西林製劑(如Benzathine penicillin),完整的治療有助於預防併發症的產生。

併發症:感染猩紅熱後可能產生嚴重的化膿性(suppurative)及非化膿性(non-suppurative)的併發症。 化膿性併發症包含:扁桃腺旁膿瘍(peritonsillar abscess)、後咽部膿瘍(retropharyngeal abscess)、中耳炎(otitis media)及乳突炎(mastoiditis)等;而非化膿性併發症則包含:急性風濕熱(Acute Rheumatic fever)、反應性關節炎(Post-Streptococcal Reactive Arthritis)、腎絲球腎炎(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毒性休克症候群(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及貓熊症候群(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us pyogenes, PANDAS)等。

化膿性併發症可以經由適當的抗生素及必要的引流處理。但是除了急性風濕熱之外,其他非化膿性併發症並無法經由抗生素治療來防止;因此在治療的數週後,若出現不明的症狀,仍須考慮是否為A型鏈球菌相關的併發症,而且這些併發症也可能需要長期追蹤及治療。

除了猩紅熱,A型鏈球菌也可能造成其他皮膚軟組織的感染症如:膿痂疹(Impetigo)、丹毒(Erysipelas)、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等。

居家照顧:
一、給予病童營養又易於消化的食物,以增加抵抗力,若因咽喉痛而食慾不振,可給予流質或軟質食物,如牛奶、布丁、冰淇淋等,以補充營養及熱量。補充水分、多休息。
二、病童應暫時停課,在家休養,直至服藥滿1天,退燒達 24 小時以上,才可恢復上學或出入公共場所。
三、接觸病童前應戴口罩,避免病童接觸家中其他幼童,以防交互感染。
四、打噴嚏或咳嗽應掩口鼻,妥善處理分泌物後,應立即使用抗菌洗手液洗手。

猩紅熱在以往抗生素不發達年代,因傳染力強而且有不算太低的死亡率,所以列入法定傳染病之中,但在抗生素發明之後,猩紅熱極易由盤尼西林控制,而死亡率在適當治療下也降的極低,因此傳染病防治法中,已將之改列為應報告傳染病,而非目前之法定傳染病。對於罹患猩紅熱患,者應採取呼吸道分泌物隔離,對於接觸者可予帶戴口罩隔離,而在給予適當抗生素後24-48小時,即不具有傳染力。在流行事件或急性風濕熱及腎絲球腎炎發生時,應對全體人員作喉嚨培養,陽性者均應投藥。團體中應減少擁擠程度,保持空氣流通,以降低傳染的可能性。

醫師簡介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系雙主修畢
中華民國感染症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前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臨床研究醫師
前新光醫院感染科醫師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會員
台灣兒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學會會員
專長
各種感染症、肺炎、支氣管炎、咽喉炎、腸胃炎、中耳炎、泌尿道感染、性病、小兒發燒、皮膚感染症、水痘及疫苗注射。
感染科 醫師
林玉春 醫師

醫師代號:13016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25/08/14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