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對每一位準媽媽都是生命中很特別的階段,身體在懷孕後的每一天都在改變,這些都證實新生命在體內孕育,但也會令準媽媽們懷疑這些徵兆是不是正常的現象,不舒服的時候怎麼辦,所以瞭解身體的變化能幫助妳更自在的渡過懷孕期。
1.頭暈:
飽餐後或在空氣不佳的場所、強烈的陽光照射、過度疲勞、貧血、血糖太低都會引起頭暈,平時每天一定要吃早餐,避免長時間站立,避免強烈的陽光照射,改變姿勢時肢體動作應緩慢,若頭暈時應立即坐下避免跌倒,適當休息,可小睡片刻,若未改善則應就醫治療。
2.頭痛:
閱讀或看電視時,若時間太長會引起眼睛吃力及輕微的頭痛,所以應避免長時間使用眼力。
3.孕吐(害喜):
早晨醒來時可吃點麵包或餅乾,休息半小時再起床,平日少量多餐,食物以乾性食物為宜,盡量不要挨餓,最好每2小時就吃點東西,但要避免刺激性的味道如油煙味或魚腥味,如果體重不上升反而下降,應就醫治療。
4.心口灼熱:
平時應少量多餐,避免過度進食,避免油膩、油炸、或刺激性食物,飯後勿立刻躺下,最好採半坐臥姿勢,如果症狀嚴重時可請教醫師,服用少量制酸劑可減輕症狀。
5.腹部疼痛:
偶而輕微的疼痛是正常的,但若有嚴重的疼痛則應立即就醫治療。
6.背痛:
站立時上身不宜過度後仰,雙肩應挺直稍向後自然下垂,頭抬直,腹部內縮,可適時做些前彎的動作,舒緩緊繃的背肌,另外可利用托腹帶幫助腹部上提,維持平衡,而提重物或抱小孩時,應注意維持身體平衡。
7.頻尿:
排尿次數增加是正常的,但若排尿有疼痛感或排尿困難應就醫治療。
8.尿失禁:
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引起尿液滲出,一般都是暫時性的,產後會逐漸緩解,孕期應避免提重物、便秘或用力解便。
9.陰道分泌物增多:
注意清潔,每天以淋浴為佳,可穿棉質吸汗的內褲或使用衛生棉墊,若搔癢時,可每天以清水沖洗,能減輕不舒服的感覺,若搔癢嚴重,應就醫治療。
10.便秘:
多吃高纖食物、每天至少喝8杯水、每天做幾分鐘運動及良好的排便習慣,可以預防及減少便秘。
11.痔瘡:
坐下時放個軟墊或泡溫水澡可以減輕疼痛,出血或嚴重疼痛時則應就醫治療。
12.抽筋:
因體內鈣磷比例不平衡所導致,可多攝取含鈣的食物如牛奶、排骨、小魚干以補充鈣質,平時應保持下肢溫暖,避免過度疲勞,若下肢抽筋時,應腳跟著地,或平躺時腳跟抵住牆壁,若未見改善應就醫治療。
13.浮腫:
因子宮壓迫下肢,懷孕末期可能引起腳背浮腫,如果浮腫發生在踝關節以上、手指、眼瞼、或懷孕34週以前任何部位水腫,則屬異常現象,平時飲食應減少鹽份攝取,避免久坐久站,多休息,可將腳部抬高減輕浮腫,若未見改善應就醫治療。
14.下肢靜脈曲張:
站立時,每2小時應休息15分鐘,久坐時,應經常變換姿勢,並墊高雙腳,不要交叉雙腿,另外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可穿彈性襪、幫助血液回流,但為減輕外陰部靜脈曲張,可以躺臥,並且用枕頭墊高臀部,以減輕不適。
15.貧血:
應注意營養均衡,包含蛋白質、維生素、B群、葉酸、礦物質、鐵質的食物,若貧血嚴重,可請教醫師,判斷是否開口服鐵劑。
16.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保持心情愉快,同一姿勢勿維持過久,以避免血液循環不好刺激子宮收縮,避免不當的腹壓增加,避免滑倒,避免舟車勞頓或長途旅行,平日休閒及性生活應溫和,避免煙酒或非必要的藥物,若有任何疾病就醫時,應明確告知醫師妳正在懷孕,勿曝露在有輻射線或高壓電波的環境。
17.若有下列異常徵象應速就醫或住院治療:
嘔吐不止、皮膚發黃、發燒、畏寒、全身浮腫、尿量減少、陰道出血、胎動減少(20週後每日少於10次)、破水、嚴重且持續性的頭痛、心跳過快或氣喘、體重短期內大幅增加等。
醫師簡介 | ||||||
![]() |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總醫師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專長 產檢及接生、胎兒超音波檢查 陰道發炎及骨盆腔感染 月經異常(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評估及治療 更年期症狀評估及治療 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婦癌篩檢 婦女尿失禁評估及治療 子宮鏡檢查及手術、一般婦科開腹及腹腔鏡手術 |
|||||
婦產部 醫師 林依德 醫師 醫師代號:0122 |
||||||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 2016 Ton-Yen General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