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專欄】新生兒黴菌感染


  新生兒的黴菌感染,已經躍居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內常見感染菌種的第三位。感染率約佔NICU所有新生兒的6-7%;出生週數越小,體重越輕者,被感染的危險性越高,死亡率也越高。新生兒黴菌感染的死亡率約為25%。黴菌的菌落群聚多存在於新生兒的皮膚、胃腸道、氣管插管的內管及靜脈導管處,約25%的極低體重兒(VLBW)有此種現象。

  近年發現新生兒的黴菌感染可能和其基因型有關。某些基因型的菌類喜歡群聚在特定的部位;抗生素雖然可以降低群聚的菌落數,卻仍然會使免疫機能低下的生物產生致命的播散性感染。

  易罹患新生兒鰴菌感染的危險因子為長期氣管插管、長期使用呼吸器、使用超過兩種以上的抗生素、長期使用廣效性抗生素(尤其第三代頭芽孢菌素) 、留置中心靜脈導管、長期使用靜脈營養注射、腹部開刀(尤其胃腸道穿孔病例) 、經常性使用抗組織胺 H2 接受體拮抗劑、住院超過一週以上、宿主本身的因素(包括:體重小於1500公克、出生Apgar score 5分鐘小於5、使用經皮穿透導管、.T細胞數量較少、嗜中性球數量少或功能差、體內補體量不足;而懷孕週數28週以下的早產兒,血小板低下及使用廣效性抗生素是感染的三大危險因子。

  遺憾的是新生兒尤其早產兒經常面臨這種狀況,並且極需要這些處置。
  新生兒的黴菌感染目前仍以念珠菌最多,尤其是白色念珠菌。
  感染初期的臨床症狀包括呼吸不穩,餵食不耐、體溫異常起伏及血小板數量輕微減少。一開始通常無明顯症狀,但血液培養有黴菌時,切勿認為只是單純的檢體污染,應立即做全套全身的篩檢。

  全套檢查應包括:眼睛、心、腦、腎、腹部及血液。至少50%全身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新生兒會有腦膜炎,故腦脊髓液的檢查是必要的。

  身上若有嫌疑導管立刻拔除,並立即給藥是最好的治療。拔除中心靜脈導管前應先做心臟超音波檢查,以確定有無合併栓塞。

  一般給予Amp-B 1~1.5mg/kg/day應該足夠,但是有腦膜炎之新生兒應加上5-Fluorocytosine 25mg/kg/day治療,並維持血中濃度於25~50μg/mL,以避免骨髓功能受抑制及誘發肝毒性。

  治療通常應該達到下列三大目標才算理想:
  1.移除靜脈導管。
  2.無明顯之系統播散性感染。
  3.血液培養陰性後10-14天。
 

醫師簡介
學經歷
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顧問級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長庚醫院呼吸治療科醫療顧問
長庚醫訊編輯委員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監事
台灣新生兒重症急救指導員
台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衛生保健委員
台灣兒科專科醫師,新生兒科次專科醫師,兒童重症次專科醫師,兒童急診次專科醫師
長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呼吸治療學系、職能物理治療系、護理系
基隆長庚醫院小兒科主任
長庚兒童醫院院訊總編輯
新生兒科科
楊鵬弘 醫師
醫師代號:13027
新進醫師於104年04月01日起正式看診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15/03/25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