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遲緩”指的是嬰幼兒童無法達到同齡應有的發展里程,此種遲緩可能發生在一項或更多項的領域:包括智能、情緒、社會性、動作、生理、語言溝通及生活適應能力。早期療育目的為早期診斷及治療以縮短嬰幼兒發展遲緩的時程及減低後續不良影響,同時協助家長能夠有效的應對處理日常生活中在家庭及社區環境所面臨的相關問題。
關於早療療育效果國內外持續都有相關結果不一的報告,有的是針對特定疾病或族群、或是不同治療方法之比較,例如2009年澳洲墨爾本某一早療中心研究顯示,對發展遲緩及自閉症孩童而言,除了醫療機構療育外,若能加強到宅療育,針對非語言認知發展進展功效更佳,且效益並可以持續到一年之後,這份報告亦同時指出,針對語言發展,有接受到宅療育加強者,治療結束一年後追蹤呈現持平狀態,較值得注意是僅接受機構療育者反而有在語言發展功能有退步的現象?但是不管是加強在宅治療,在行為發展上因療育及成長因素,普遍都有進步。
另有2013年本土報告針對以家庭為中心及以孩童為主的不同療育方式作比較,發現前者較後者更能增進行動能力、生活自理、及社會功能表現,但在發展領域如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及認知功能的效益上卻沒有差異性。
這些研究都著重療育效果分析,但因為研究設定及結果評估工具不同有不一樣的結論… 東元醫院早療中心整理2013年因先前有發展遲緩問題至本院接受追蹤複評的學齡前兒童,共有137位。平均年齡為56.6±13.6月,男孩女孩比例為102:35。複評結果發現語言發展前後比較整體呈現進步狀態;先前有動作發展遲緩者,分析其粗大動作進步雖較不明顯,但精細動作發展則表現出明顯進步狀況;至於認知發展遲緩者,在各項智能發展指數,包括操作智商、語言智商及全智商與過去相比皆呈現顯著進步狀況。粗大動作進步情形不明顯,分析可能原因為,在粗動作的物理治療上有時受限於場地,相較於其他療育課程(如語言認知治療、精細動作訓練)在安排個別動作品質訓練上較困難,另外也有可能因為現今家庭環境空間普遍不足,家長在居家訓練粗大動作執行率較差,基於以上理由可能導致複評個案在追蹤時高階的粗動作發展並未跟隨年齡發展同時進展。
以上結果雖僅為東元醫院早療門診經驗分享,但呈現複評個案療育功效,可供臨床參與早期療育相關人員及家長作為參考。
醫師簡介 | ||||||
![]() |
學經歷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院復健專科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早期療育專任主治醫師 台北第一兒童發展中心註診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習結業 現任教育部部定講師 專長 腦傷腦中風、周邊神經病變、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酸背痛、關節疼痛、運動傷害、骨科術後復健、小兒復健、背頸痛、五十肩、發展遲緩、語言治療、感覺整合、肌鍵炎、脊椎損傷。 |
|||||
復健科 主治醫師 陳怡君 醫師 醫師代號:1608 |
||||||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 2016 Ton-Yen General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