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專欄】小孩一直燒不停可能是得了心臟病?!-認識川崎病


  「醫生,我的孩子已經燒了五天了還在燒,到底是什麼毛病?」小孩子燒個不停,有可能是心臟病!一定要來醫院做詳細檢查。

  早在二三十年前,在台灣最常見小孩子高燒有可能是鏈球菌感染造成的「風濕熱」;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就可能會得到「風濕性心臟病」,是一種會造成嚴重心臟瓣膜病變的疾病。近年來因為台灣公共衛生條件改善和醫療水準提高,鏈球菌感染造成的風濕熱在小孩之中已經相當少見;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發現不到半個世紀的小兒心臟病-「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由日本小兒科醫師川崎富作於西元1967年首先發表提出,從此全世界的小兒科醫生陸續都有發現這種患者。因其病變會出現在皮膚及結膜、口腔等部位,且常有頸部淋巴腺腫大情形,又稱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近年來醫學文獻報告都直接稱之為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個從臨床症狀來診斷的疾病,主要的診斷條件需要持續高燒(38℃以上)超過五天,並包括以下五種症狀的其中四種以上:
1. 不同型態的皮疹,分佈於四肢和軀幹。
2. 手腳之紅斑、浮腫或皮膚脫屑,尤其是指尖周圍。
3. 雙眼結膜充血,但無明顯分泌物。
4. 口腔黏膜變化,如草莓舌或嘴唇紅裂甚至出血。
5. 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直徑1.5 公分以上。
  典型的川崎病包括持續性發熱及以上的其中四種表徵,但在年紀較小的病人,未必會出現全部症狀。其他症狀可能包括關節腫痛、肚痛、腹瀉,膿尿等等。

  若滿足診斷的條件,並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疾病就可以診斷為川崎病。由此可知,川崎病是一種急性全身發炎性疾病,而之所以要特別小心的原因就是它會引發心臟冠狀動脈的併發症。正常的心臟需要健康的冠狀動脈不斷地提供氧氣和營養,然而川崎病患者的冠狀動脈血管內膜會有發炎反應,造成冠狀動脈腫脹,甚至出現冠狀動脈血管瘤。如果病患持續高燒發炎十天以上,就容易引發巨大冠狀動脈血管瘤。

  約有15-20%的川崎病患者會引發冠狀動脈血管瘤。其中約5%為巨大冠狀動脈血管瘤,它們幾乎不會消失,並且容易造成血栓、鈣化、動脈狹窄和心肌梗塞;約有1-2%病患因此在病發後一個星期內死亡。另外川崎病也可能會引起心肌炎和心包膜炎,而這些症狀都需要用「心臟超音波檢查」來診斷。

  在台灣,川崎病的發生率為每年每十萬個孩童中,約有64個孩童會罹患此病。此病好發於五歲以下小孩,男生多於女生,比例約為1.3:1。發生的季節不一定,但四到六月較多。川崎病的病因目前醫學界仍未有定論,多半認為可能和病毒感染以及自體免疫有關。

  為了避免嚴重的心臟併發症,川崎病在確定診斷之後就要馬上開始治療。目前醫學界的治療方案是在急性期合併使用靜脈注射高劑量免疫球蛋白(IVIG)與高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可以有效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的機率,並減少血栓形成。若曾經有發生冠狀動脈血管擴張或病變,在燒退之後的恢復期則仍需使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6-8週,直到冠狀動脈回復正常。極少數的川崎病個案在恢復之後還有可能再復發。另外還要注意,如果患有蠶豆症的小孩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會引發溶血,一定要通知醫生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藥物。

  罹患川崎病的小孩,如果合併有冠狀動脈病變,長大以後病變的冠狀動脈可能產生狹窄或血栓,進而造成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等嚴重心臟病!所以川崎病患者在恢復之後,一定要長期按時回門診追蹤檢查。一般來說,康復之後可以參加各種正常的運動。但如果發現有冠狀動脈病變,則必須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和限制激烈的運動,同時也要將醫生的建議告知學校老師幫忙注意。

  目前在台灣的孩童之間,川崎病已經相當常見,如果您的小孩子持續高燒不退,一定要來醫院做詳細檢查,儘早治療喔!
 

醫師簡介
學經歷
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總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臟科臨床研究員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臨床研究員
美國心臟學院 (ACC) 臨床研究訓練員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兒童心臟科專科醫師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門診戒菸治療醫師

專長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心臟超音波檢查術、兒童心臟導管檢查術、兒童介入性治療心導管術、兒童急重症加護醫學、兒童健康檢查及發展評估、兒童預防疫苗接種與諮詢、一般兒童內科學-發燒感冒、肺炎、過敏氣喘、泌尿道感染、腸胃炎等一般兒科疾病。
兒童心臟科
賴俊維 醫師
醫師代號:13025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15/10/01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