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新生兒聽力篩檢開始囉!
每天在門診的時候,常碰到與聽力相關的問題。一是在打預防針的健兒門診時,父母會問到如何知道寶寶的聽力是否異常;二是會擔心這孩子語言發展較慢,是否為聽力的問題?從主觀上判斷是否為異常,可能要仰賴父母朝夕相處時觀察的心得,醫師只能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設法找出不對勁的地方,適時予以轉介治療。但有沒有客觀上可以科學化、數據化的檢查呢?
現今有許多方法可以早期診斷,最重要的就是新生兒聽力篩檢。新生兒聽力篩檢是一種非侵襲性的檢查,操作時,並不會造成寶寶不適。檢測方法可分成兩大類,一是耳聲傳導(OAE),係利用單一耳探頭發射並接收訊號來給電腦判讀。二是自動聽力誘發電位(AABR),係利用耳罩或探頭發出音波,由貼在頭部的電極片截取腦波來給電腦判讀。兩種檢查方式各有優缺點,但準確度及專一性都很高。
自民國101年3月開始,國民健康局開始補助中華民國國籍的所有新生兒,進行免費的聽力篩檢。其流程為出生後一天左右,在嬰兒室予以接受自動聽力誘發電位檢查(AABR),並在出院前完成結果判讀與上傳至國健局登錄。若因院所無法完成檢查者,應在出生後92日內至全國任一家合格院所檢查,逾期則自動放棄此權益。
檢查若通過,日後仍應注意孩子是否有異常情況,因沒有檢查能保證百分之百正確。若檢查結果異常,也暫時別太擔心,因統計上大約會有2%的人會被檢查出異常,可再到各地之新生兒聽力確診機構複檢(新竹區有台大新竹醫院與馬偕新竹分院),這其中確認有問題的比率約四分之一左右。複檢後卻正常的情況,通常有下列原因:耳道內有耳垢或胎脂阻塞、檢查時因環境太過吵雜或寶寶過於躁動、電極貼片接觸不良或位置不當等可能性。
為什麼聽力篩檢這麼重要呢?因為嬰幼兒先天性聽障發生率為每千人有4到5人,除了其中1到2名兩耳皆為重度聽障者易被家長發現外,其餘皆屬輕度或單耳聽障,很容易被疏忽。根據科學研究,三歲前是人類聽力及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錯過此一時機,大腦的可塑性就消失了;一旦造成聽障,未來須在特教機構求學,對小朋友的語言、社交及溝通將有永久的影響。
因此希望小朋友的聽力問題都能在三個月大以前被診斷出來,以便六個月大以前開始治療復健,期望能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內,給予足夠的刺激,使大腦掌管聽力及語言的皮質充分連結、發展。如此小朋友雖然仍會有聽力問題,卻可藉由輔具減低障礙程度,未來就能在一般教育機構中學習、成長,進而避免可能衍生的問題。
除了正常新生兒都建議做篩檢以外,臨床上還有一些具有危險因子的患者,更應該進行篩檢以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家族中有聽障歷史、寶寶有先天的感染、明顯生理方面的畸形、體重少於1500公克、嚴重黃疸、細菌性腦膜炎、窒息或嚴重萎頓、使用耳毒性的藥物、呼吸器使用過久、或具有某些症候群的特徵及罕見疾病等。
聽力障礙是一個沈默的疾病,等到發現不對了,往往也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小朋友若有語言學習遲緩,一定要先排除聽力異常。另外,要強調的是,有些聽力障礙是後天性的,如反覆感染中耳炎、核黃疸、遺傳代謝疾病、腦膜炎等等。這些病患出生時,因為聽力沒有問題,可以通過聽力檢查。後來出現疾病後,才發生聽力障礙。所以就算寶寶通過聽力檢查,也需時時注意寶寶的聽覺以及語言發展,若仍有問題,應再次就醫複檢。只要早期診斷,經過適當治療與特殊教育仍可過正常的生活。
醫師簡介 |
.png)
醫師大頭貼
|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醫學院醫學系畢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兒童腸胃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消化系專科醫師
專長
慢性咳嗽、氣喘、不明熱、小兒疫苗注射、預防保健、一般小兒
疾病、小兒腸胃疾病專診、小兒腹部超音波、小兒胃鏡。
|
兒童內科部 主任
兒童腸胃科 主任
施純宏 醫師
醫師代號:1378
|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
2013/10/24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