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中風預防藥物治療新發展
東元綜合醫院 心臟內科主任 張聖典 醫師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不整脈,其發生率隨年齡逐漸增高,在65 歲以上的人口可達5%以上。過去曾經認為心房顫動傷害不大, 因其無立即的生命危險,但心房顫動所造成的風險卻不容小覻。

  心房顫動對我們身體有哪些不良的影響?心跳的過速及不整,易造成臨床上的心悸,若長期心跳過速,甚至會引發心肌病變及心衰竭。此外長期心房顫動會喪失有效的心房收縮、心輸出量減少、降低心功能。 再者心房容易形成血栓,可能會引起全身性的栓塞,例如中風。
近年來心房顫動的研究有重大進展:臨床上不但能監控心房顫動的發生,而且能提供根治的治療方式,但由於心房顫動成因複雜,必須全面考量每位患者的狀況,以專業的知識提供最佳的治療方式。

  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會隨年齡逐漸增高,在65歲以上的人口可達5%以上,其他如有老年、有腦中風病史、心衰竭、僧帽瓣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高血壓、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或糖尿病的患者比較容易發生心房顫動。當心房顫動發生時,對於心臟循環學上的影響大致有兩大類:第一,因為心跳速率忽快忽慢且不規律,心臟的血液輸出量便會減少,病人血壓就有可能下降,病人便可能有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喘、頭暈等症狀出現。當心跳數突然變得很慢(或停頓很久)時,病人也有可能發生昏厥的現象;反之,當心跳數變得很快時,心臟血液輸出量除減少外,久而久之心臟功能也會惡化,造成心臟衰竭之現象。所以,有心房顫動發生的病人,需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以預防心房顫動發生,或是服用漸低心跳藥物,以防止心房顫動發生時心跳過速情形發生;但當有心跳過慢且有昏厥現象發生時,便需要裝置心律調整器,以防止心跳過慢。第二,心房顫動發生時,因心房組織快速不正常放電,心房便無法正常且有效的收縮,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地顫動,導致血液無法有效且正常的移動,因而容易於左心房產生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流出心臟,便容易造成器官的栓塞,如栓塞於腦部便就是腦中風。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心房顫動的病人發生腦中風的機會是正常人的四倍以上,所以有心房顫動的病人,就必須服用藥物來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心房顫動的病患會比一般的正常人高出5倍以上腦中風的機會,更是老年人 35%以上造成血栓的原因,因此預防血栓的療法皆是重要的課題。血栓產生的原因源自於心房顫動時心房收縮的功能不佳所導致,因此在左心耳一帶容易產生血栓。口服的抗血栓之治 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藥物…等。傳統的抗凝血藥物Warfarin能有效預防血栓,可降低 50%-66%中風的機會,但使用上有不少缺點,例如需要密切的其抽血監測數值,藥物常常容易與一些其他藥物或是食物產生交互作用而造成使用上的不方便,另外相對的也容易有造成腦出血副作用的風險。近年來抗凝血藥物有長足的發展,相較於以往Warfarin藥物需要密切的監測數值,新型的抗凝血劑有使用方便且降低嚴重出血的優點。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 (NOAC)用於非瓣膜性心房顫動預防中風及全身性栓塞的療效及安全性已經在這幾年被證實且廣泛性的使用。東元醫院目前有兩種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分別是dabigatran、 rivaroxaban。有關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大型臨床試驗都顯示降低中風和周邊血栓風險的療效和傳統的抗凝血藥物一樣好,而嚴重出血風險較低,顱內出血的風險也較低,對醫師和病患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需要一直抽血監測數值,也不需要時常調整劑量。

  心房顫動罹病率約占台灣全人口的 1-2%,而且心房顫動容易有腦中風的併發症,對高齡化社會的台灣而言,未來將可能為此支出龐大的醫療及照護費用。 現在有新一代抗凝血藥物,除了使用上的方便以外,治療的效果與腦出血的副作用都比傳統的治療好了太多,過去東方人常常容易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而造成出血,目前一些大規模研究都顯示新一代的抗凝血藥物,適合容易出血的亞洲人使用,因此如果罹患了心房顫動,新一代的抗凝血藥物絕對是上帝送給患者的禮物。

醫師簡介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
國立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兼任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心臟內科專科醫師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加護病房研究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台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

專長
心臟內科、一般內科、心導管手術、心臟節律器放置、高血壓、糖尿病、狹心症、心律不整、腦血管檢查與腦中風治療等
內科部 部主任
心臟內科 主任
心導管中心 主任
心臟內科 主治醫師
張聖典醫師
醫師代號:1113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17/01/25

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地址:30268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二路69號 電話:03-552-7000 信箱:service@ty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