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天地

【衛教天地】Dressler綜合症:心臟處置手術後的炎症性挑戰


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   林育伸醫師

Dressler綜合症(Dressler's syndrome)是一種罕見但具有潛在臨床影響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發生於心臟手術、心肌梗死或心臟外傷後。其特點是心包炎(心包的炎症)及其相關症狀,通常在心臟事件後數週至數月內出現。以下將從病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等方面,詳細介紹Dressler綜合症。

病因與病理生理學

Dressler綜合症最早於1956年由William Dressler描述,他將其定義為一種心臟損傷後的自體免疫性心包炎。該綜合症的病因與免疫反應有關,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研究表明,心肌損傷後暴露的心肌抗原可能觸發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

在心肌梗死、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搭橋術或瓣膜置換術)或心臟創傷(如胸部鈍器傷)後,心肌細胞破壞會釋放抗原,誘發免疫系統攻擊心包、心肌或肺膜。這種過度免疫反應導致了炎症性改變,表現為:

1. 心包炎:心包膜的炎症最為常見。
2. 胸膜炎:有時伴隨胸膜的炎症。
3. 心肌炎:罕見情況下心肌也可能受到影響。

臨床表現

Dressler綜合症的症狀通常在心臟事件後2至6週出現,但也可能延遲數月。典型症狀包括:

1. 胸痛:多為刺痛或壓迫感,位於胸骨後,與呼吸或體位變化相關(如躺下時加重,坐直或前傾時緩解)。
2. 發熱:低度至中度發燒,反映炎症過程。
3. 心包摩擦音:在聽診時可聽到心包炎的摩擦聲,提示心包膜受損。
4. 胸膜炎相關症狀:包括胸部悶痛和咳嗽,可能與胸腔積液相關。
5. 疲勞和全身乏力:常伴隨發炎反應出現。

併發症

Dressler綜合症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以下併發症: 心包積液:心包內液體過多,可能進一步壓迫心臟,導致心包填塞。
慢性心包炎:反覆炎症可能導致心包纖維化,影響心臟功能。

診斷

Dressler綜合症的診斷依賴於臨床表現、病史和影像學檢查。
1. 病史
心臟損傷(如近期心肌梗死或心臟手術)是重要線索,需詢問症狀出現的時間和特點。

2. 體格檢查
心包摩擦音:聽診中的重要診斷依據。
肺部聽診可能提示胸腔積液的存在。

3. 實驗室檢查
血液學檢查:可能出現C反應蛋白(CRP)升高和白細胞增多,提示炎症反應。
自體免疫相關標誌物(如抗核抗體)在部分患者中可能升高。

4. 影像學檢查
心臟超聲(Echocardiography):可檢測心包積液及其嚴重程度。
胸部X光片:可顯示胸腔積液或心影增大。
心電圖(ECG):心包炎常伴隨ST段升高,類似於心肌梗死,但分佈範圍更廣,無局限性。

治療

Dressler綜合症的治療目標是控制炎症、緩解症狀並預防併發症。治療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抗炎治療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布洛芬或阿司匹林,是治療的首選,能有效緩解炎症和疼痛。
糖皮質激素:對於NSAIDs效果不佳或症狀嚴重的患者,低劑量類固醇(如潑尼松)可迅速控制症狀,但需謹慎使用以避免副作用。

2. 對症治療
對於心包積液或胸腔積液量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行穿刺引流以減輕壓力。
若發生心包填塞,需緊急進行心包穿刺術。

3. 預防反覆發作
使用秋水仙素(Colchicine):已證明可降低心包炎的復發率,特別適用於復發性Dressler綜合症。

預後與預防

在接受適當治療後,大多數Dressler綜合症患者的症狀能完全緩解。然而,若未能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心包填塞或慢性心包炎,進而影響生活質量。

預防措施

對於心肌梗死或心臟手術後的高危患者,應定期隨訪,及早發現炎症跡象。 適當應用抗炎藥物(如秋水仙素)可能在高危人群中具有預防效果,但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結論

Dressler綜合症是一種罕見但重要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常見於心臟損傷後。其特點是心包炎和胸膜炎,可能導致胸痛、發燒及相關症狀。儘管機制尚不完全明確,但針對性治療(如NSAIDs和糖皮質激素)能有效緩解症狀並改善預後。醫療團隊需提高對Dressler綜合症的認識,尤其在心臟事件後的監測和早期干預中,從而減少其對患者健康的影響。

醫師簡介
學經歷
現任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 主治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兼任講師
中華民國心臟內科專科醫師

專長
一般內科診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全方位介入性心導管檢查治療、洗腎廔管血管成形術、心律調節器置入、急重症加護。

林育伸 醫師

心臟加護中心 主任

點此查看門診時刻表

2024/11/26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關心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