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磁振造影於上腹部之健檢優勢

放射科 林洋鈺醫師


  在台灣,癌症長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因癌症而死的人口數,遠遠超過其他死因。上腹部方面,肝癌為所有癌症死因的第二位,而胰臟癌也居所有癌症死因的第八位。另外,在台灣有很高盛行率的B/C型肝炎也是肝癌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所以定期上腹部的檢查,對於國人健康的維持有其重要性存在。

  一般上腹部檢查的第一線工具為超音波,其優點為可親性高、檢查速度快、費用也相對低廉,對於篩檢大部分腹內病灶其結果是可信的。但受限於超音波的成像原理,其對於小於一公分的肝內病灶與部分胰臟腫瘤的檢出有很大的困難,而且超音波也無法對發現的病灶進行疾病診斷分析。上述這些超音波影像上可能的限制,都可以藉由磁振造影得以彌補。 磁振造影為非侵入性的檢查,其成像原理,是在高磁場內收集體內組織因磁共振所產生不同強度的訊號所製造出來的影像。檢查過程中不會使用到輻射線,對於病患本身就沒有所謂輻射傷害的顧慮。

  由於磁振造影對於體內臟器成像的對比極佳,在生理解剖上有高度的解像能力。其於上腹部的應用非常廣泛,對於肝臟、膽道系統、胰臟的病灶,磁振造影能夠提供十分精確的影像解剖位置(如圖),以利於病灶的判斷與處置建議。並且,磁振造影還能應用多重切面技術和不同波序造影,對特定區域進行不同斷面的掃瞄,可以提供充足的影像資訊以助於病灶的診斷。


磁振造影使用於上腹部,除腎功能不良者,一般建議需要注射顯影劑。顯影劑的使用,能增加組織間的對比,對於微小病灶的呈現以及疾病的診斷,會有顯著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