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我的寶貝不專心過動嗎? 談幼兒專注力

東元醫院早期療育聯合評估中心 精神科 楊錚宜醫師

   早期療育門診中常見到以下的景象,媽媽帶著寶貝焦急的問醫師:”我家弟弟一天到晚動個不停,唸故事書也靜不下來聽,一直往下翻下一頁只看圖案,是不是不專心過動?”只見一旁三歲不到的小男孩,不怕生地正和護士阿姨玩積木,不一會兒又被桌上的拼圖吸引了,媽媽立刻說”就是這樣,安靜不到十分鐘…”為了讓孩子安靜,媽媽拿出手機,小弟弟立刻乖乖坐好開始玩起電動…

   究竟專注力是什麼?幼兒的專注力一般而言可以維持多久? 是很多家長困擾的問題。

   其實,專注力運作包含複雜的生理心理程序,其主要功能在於協助我們接收外界刺激,對於刺激進行分析,並且安排次序做出適當的反應。影響專注力最大的因素,就是大腦的發展,隨著年紀的增長,神經系統愈成熟,專注力也會愈來愈穩定,而孩子本身的氣質、個性以及所處的環境,都會影響專注力的表現。

   因此,先天有生理狀況的孩子,比方,早產兒、癲癇、腦部受傷、中樞神經感染等等,由於大腦功能受到影響,專注力就會比較差。這時需要早期療育介入,訓練孩子整體感覺統合能力,讓孩子的動作、語言、認知、情緒發展都逐步穩定,專注力自然也會隨之提升。

   若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屬正常,比方前述門診中不到三歲的男孩,可以自在與人互動,使用五到十個字的短句子交談,也可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顏色與形狀的配對,那麼”安靜不到十分鐘”,通常就不是太大的問題了。二歲左右的孩子,專注力極限約為五到六分鐘,隨著年紀長大,每增加一歲,孩子的專注力會增加三到五分鐘。對這個階段的幼童而言,最重要的任務是”探索環境”以及”自我嘗試”;”有趣”與”新奇”,是吸引他們的重要因素,因此,孩子喜歡自己一頁一頁翻書,卻不見得有耐心聽媽媽一句一句朗讀書本的文字;也許孩子喜歡的是書中圖片的顏色變化,而媽媽想傳達的卻是故事的意思,當然孩子就會沒有耐性,不想配合。

   拜現今科技進步,許多孩子年幼就接觸到父母親的手機、電腦等等;更神奇的是,孩子玩電動的能力似乎是天性、不僅自動上手並且可以讓孩子安靜一段時間…;家長有時為了省事、或者覺得孩子玩電動也是在學習,於是放任孩子玩電子產品。這種情況反而是要當心,根據研究顯示,孩子若習慣了電腦電視等動態的聲光影像刺激,可能會對於閱讀書本、繪畫等較為靜態的活動失去興趣,此外,對於孩子的視力也有不良影響;因此建議幼兒接觸此類產品,須有時間限制,三歲左右的孩子玩電動,一次不宜超過十五至二十分鐘。

   除了父母的過度焦慮,有時反倒是幼稚園或才藝班的老師向家長反應孩子上課不專心、太好動;這時需要考慮的面向便更多。三歲的孩子喜歡跟著巧虎唱唱跳跳,但是送去上音樂課卻不見得可以乖乖坐好學習音符。從前孩子是在滿六歲上了小學才開始制式化學習知識,現在四、五歲中班左右的孩子,卻有不少已經開始握筆寫數字、學注音符號;由於大腦的發育狀況人人不同,並非每個孩子都能在此時適應如此制式的方式,此時仍應衡量孩子本身的狀態,讓孩子快樂”在玩耍中學習”才是幼兒階段較適宜的學習型態。

   綜合來說,二、三歲幼兒階段的孩子專注力大約是在五到十分鐘左右,專注力和孩子腦部發展以及個性、環境等多因素都有關,甚至孩子睡眠是否充足、營養是否均衡,都會影響孩子的專心好動程度。當孩子各方面發展大致正常,唯有”好像過動、不夠專心”造成困擾,建議可以先調整環境,觀察至六歲上小學前後,若仍有上述特質影響學習或人際相處,便應尋求專業評估,給予適當的介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