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淺談自閉症之療育 - 東元醫院早療門診之經驗分享

東元醫院早期療育聯合評估中心 復健科 陳怡君醫師

   小寶已經2歲半了,還不大開口說話,平時媽媽總覺得小寶不大理也不大回應媽媽的話,到醫院掛早療門診後,評估結果為發展遲緩並有自閉特質….家人對於發展遲緩已經很擔心了,聽到”自閉”更是不知所措…

   其實像小寶這樣的情形,在早療門診並不少見,一般確定診斷自閉症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並經由詳盡的心智評估,有些小小孩(例如3歲以下)因語言及人際互動各項發展尚未成熟,的確初期評估會有一些表現需要懷疑有自閉症相關疾病的可能性,並宜定期追蹤複評,然而,不管是疑有自閉特質或確診為自閉症,療育的重要性是一再被強調的,家長也常常很想知道:除了到醫療院做復健,在家裡日常生活中自己又該做些甚麼?

   簡單而言,自閉症的主要特質就是語言溝通障礙、互動性差、固執行為…療育方向就是針對這些問題做處理,舉例而言:語言治療的大原則:以生活用語、單一語言為主,依個別能力循序漸進(發聲->音->字->詞…),運用實物、多樣貌多變化、不同情境場合,鼓勵增強任何進步,勿過度重複,勿刻意矯正發音及鸚鵡式語言(可用其他動作分散注意力)具體的做法舉例如下:針對無語言(完全不開口),可以運用誇張的動作搭配語言教學(如:好大就張大嘴、好小就噘嘴..)、可以玩假扮遊戲(如:戴動物或卡通人物頭套做相關發聲…)、生活中除了符合情境不斷說話外,也可以製造情境引發溝通需求(如:將點心零食分次給予…、故意拿不同對的襪子給小朋友穿…);若是語言多以單字表達無句子的狀況,則可以用聽覺刺激(如加重小朋友不說的主詞動詞…等字彙)、利用連環圖、圖卡、及實際經驗豐富語言表達(如逐一描述原有名詞…狗狗、雀嬰滫漯祖、雀嬰滫祖祕喝水…);若是針對不適當的自言自語,須先找出原因(是否肚子餓??或有其他環境壓力??)並處理之,也可以用固定的指令提醒制止(如低頭..摀嘴巴)或連結不喜歡的任務作小懲罰以減低頻率,也可以利用自言自語轉換成有意義的對話或藉機教學。

   除了語言遲緩外,自閉特質孩子最令家長傷腦筋的還有”不看人、不愛互動”的狀況,有時也因著這些情況很難教導語言及生活技能,因此要利用增強物(小朋友喜歡的東西或玩具、大眼睛的圖片…)提醒誘導製造需求以增加眼神接觸、也可以透過照鏡子、玩扮鬼臉或互相摸臉按摩的親子互動習慣近距離眼神接觸、原則上教導的內容教材(圖卡模型)都要盡量靠近教學者的臉、眼睛以確定孩子有在注意並能漸漸習慣與人目光接觸;在增進互動性部分,平時應鼓勵訓練孩子跟家人一起完成特定的事務,如簡單的家事(像一起搓湯圓、一起佈置聖誕樹…)、教導如何與同儕玩需要合力完成的遊戲(如互相踢球、吹拍泡泡、兩人三腳…)或透過一起唱跳(手拉手轉跳舞…)增加互動動機,平日並可訓練養成跟家人同學打招呼的好習慣。

   此外,家長也常為了某些不適宜的行為困擾,此情況有時不限自閉症孩子,例如:某些不良行為習慣,如喜歡拔頭髮、生氣會捶牆..等自傷行為,應設法轉換成相對較適當的行為(如拔頭髮轉換成梳頭髮、捶牆壁改成捶沙包…),若是起因為希望贏得關注的某些不良行為,家長必須辨識出並予以忽略。另外針對好動坐不住的現象,可以嘗試用視覺觸覺甚至重力覺方式提醒(如桌上畫手掌印、地上畫腳印給他對齊放好、椅墊及背靠加上魔鬼粘固定、或是穿一點重量的皮鞋、揹稍有重量的書包以避免跑跳過度),還有常見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的問題,可以透過活動遊戲來訓練,如玩變換玩具位置來尋找以鼓勵孩童注意追視、玩射安全飛鏢、穿珠珠穿洞、玩拼圖(少->多塊)、要注意的是指定的活動任務要先告知內容範圍(如把桌上的玩具全部收起來、把整頁的格子蓋印章…)、告知活動的時間(可以用沙漏計時或時鐘指針告知時間)、活動當下的環境要盡量單純無干擾、可以配合輕柔的音樂增加愉悅感、活動中應設定休息時間再逐漸延長活動時間、活動內容可以動靜態交錯、活動中要持續給予鼓勵增強正面效果。

   自閉症的療育除了醫療機構外,從日常生活家庭活動中循序漸進,是幫助孩子正向發展的最好方式,家長除了要接受孩子的特質,坦然積極的尋求資源都是非常重要的,以上淺談自閉症療育,希望供給家長們一些方向並作為參考!!

參考書目:自閉症教學技巧(啟英文化)、語言障礙與矯治(五南圖書)